中药材种养殖

贵州基地

贵州基地


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,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,占全国总面积的1.8%,气候温暖湿润,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气温变化小,冬暖夏凉,气候宜人,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,有“夜郎无闲草,黔地多良药”之称,全省有药用植物4419种、药用动物301种,享誉国内外的“地道药材”有50种,已开发利用的中草药资源有350余种。

盛产药材


天麻、杜仲、黄连、吴萸、石斛、太子参、茯苓

杜仲

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,是我国名贵滋补药材,其味甘,性温,有补益肝肾、强筋壮骨、调理冲任、固经安胎的功效,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,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,阴囊湿痒等症。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亦被列为上品,谓其“主治腰膝痛,补中,益精气,坚筋骨,除阴下痒湿,小便余沥。久服,轻身耐老。
多生于海拔1500-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,主要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南部。《本草蒙筌》载:“味苦,气寒。味厚气薄,可升可降。沉也,阴也,阴中微阳。无毒。治诸火邪,依各制炒。” 可见黄连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之功效。其味入口极苦,有俗语云“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”,即道出了其中滋味。

黄连

吴萸

吴萸主产于贵州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陕西等地,多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。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蓼实为之使。恶丹参、消石、白垩。畏紫石英。配黄连:清肝和胃;配党参:温中补气;配五味子:温敛固涩;配当归:温经治血,调经止痛;配木瓜:和胃化湿,温中止痛。”味辛、苦,性热,有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的功效,主治厥阴头痛,寒疝腹痛,寒湿脚气,经行腹痛,脘腹胀痛,呕吐吞酸,五更泄泻。
又名不死草、还魂草,喜在温暖、潮湿、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,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、空气湿度大于80%、 1月平均气温高于8℃的亚热带深山老林中生长为佳,主产于贵州西南部至北部(赤水、习水、罗甸、兴义、三都)、安徽南部大别山区(霍山)等地,石斛性味甘淡微咸,寒,归胃、肾,肺经;益胃生津,滋阴清热 ,可用于治疗阴伤津亏,口干烦渴,食少干呕,病后虚热,目暗不明。

石斛

太子参

太子参是《药典》收录的草药,药用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,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“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”, 味甘、微苦、性平,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,具有益气健脾,生津润肺之功效,常用于脾虚体倦,食欲不振,病后虚弱,气阴不足,自汗日渴,肺燥干咳,太子参益气生津、补肺健脾,与人参功用相似,但以“清补”见长,益气但不升提、生津而不助湿、扶正却不恋邪、补虚又不峻猛,适用于某些确需补益而又不宜使用人参的病证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茯苓气味淡而渗,其性上行,生津液,开腠理,滋水源而下降,利小便,故张洁古谓其属阳,浮而升,言其性也;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古人称茯苓为“四时神药”,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,不分四季,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,不管寒、温、风、湿诸疾,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;茯苓味甘、淡、性平,入药具有利水渗湿、益脾和胃、宁心安神之功用。现代医学研究: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。

茯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