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中药名里的大智慧

2021-11-15

       提到王不留行、望月砂、半夏、徐长卿等中药名字时,脑海里总会掠过一丝疑惑,令人好奇。其实,中药名不仅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巧思,名字背后还蕴含着不少古代传统文化的信息。 

      中药的命名方法 

      中药的命名方法非常有趣,或以颜色命名、或以质地命名、或以药用部位命名、或以季节命名…… 不仅如此,中药名更与古人所处地域、时代政治、经济因素、民间传说密不可分,命名方法约有11种。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。 

      以颜色命名 

      很多中药材具有鲜艳的天然颜色,所以古人经常会用颜色来为它们命名。例如,给红色中药起名时,古人会在名字中加上 “红”、“赤”、“朱” 等字样,比如朱砂、丹参等;黄色中药常被古人冠以 “黄”、“金” 等字样,比如黄连、蒲黄等;白色中药古人会用 “白”、“银” 等字样,比如白芷、银杏等。除了这些之外,青色的有大青叶、青蒿、青黛、青果、青礞石等,黑色的有黑豆、黑芝麻等,紫色的有紫草、紫花地丁等。 

以颜色命名

      以形状命名 

      古人会用形状来命名那些形态各异的药材。例如,白头翁的名字就源于唐代《新修本草》的描述:“近根处有白茸,状似白头老翁”,白头翁这味中药的名字因此得来;南朝陶弘景所著的《本草经集注》有云:“其茎有节,似牛膝,故以为名也。” 中药牛膝因此得名。还有像佛手、人参、鸡冠花等都是以它们独特的形状命名的。 

以形状命名

      以气味命名 

      中医有 “四性五味” 的说法,其中五味分别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甜,古人也经常用味道来命名中药,比如酸枣仁、甘草、苦胆、细辛、甜杏仁等。除了味道之外,古人也会用药材散发出的气味来命名,鱼腥草、臭梧桐都是因其独特的气味而得名。 

以气味命名

      以中药生长或采收时间命名 

      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总结中药材的生长特性或收获时间来进行命名。例如,半夏在农历五月成熟,这个时候正好夏天过了一半,故此得名;细贵药材冬虫夏草,是因为冬天真菌寄生于虫草蛾幼虫内,夏天成虫后与菌座相连而得名;万年青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它四季常青而得名。 

以中药生长或采收时间命名

      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 

      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也给中药材命名带来不少灵感,很多中药材的名字就借鉴了其中的故事情节或人物,这也反映出古代民俗文化对中药命名的影响。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,有一味中药的名字也和大禹有关,它叫做禹余粮。西晋著作《博物志》中曾提到 “世传禹治水,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。”宋代陈承的《本草别说》中提到:“昔大禹会稽于此,余粮者,本为此耳。”《本草纲目》也有相关的描述:“禹余粮,会稽山中出者甚多。”此外,刘寄奴、使君子等中药名字的背后也关联着不同的民间故事或人物。 

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

      通过药名追溯中医药文化源头,让我们了解了中医药的命名方法和其背后蕴含的古人智慧,这也不失为一种乐趣。

      了解更多国药药材相关资讯请访问http://www.guoyaoyaocai.com.cn/cultural_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