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《神农本草经》,中药上、中、下三品是什么意思?

2021-12-28

       《神农本草经》,相传起源于神农氏,代代口耳相传,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。成书非一时,作者亦不是一人,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收集、总结、实践、整理的中医药经验成果的专著。 

      在中医药材介绍时,大多会说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品、中品、下品。例如人参首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上品药材:“味甘,微寒。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益智。久服,轻身延年。一名人衔,一名鬼盖。生山谷。” 

      “法三百六十五度,一度应一日,以成一岁”。因当时的术数影响,《神农本草经》载药365种,按照上、中、下分为三类,被称为“三品分类法”。其中上品120种,中品120种,下品125种。那么,上中下三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 

      在《本经·序录》中即言:

      “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,主养命以应天,无毒,久服不伤人,”如人参、甘草、地黄、黄连、大枣等; 

      “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,主养性以应人,无毒有毒,斟酌其宜。”需判别药性来使用,如百合、当归、龙眼、麻黄、白芷、黄芩等;

      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,主治病以应地,多毒,不可久服。”如大黄、乌头、甘遂、巴豆等。 

      由此可见,《神农本草经》的三品分类法,并不是将中药材分为上中下三等优劣三等,而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能,以中药配伍“君臣佐使”的组方原则,将中药材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。上品药为君药,中品药为臣药,而下品药为佐使药。

 

      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。所谓君臣佐使,就是在中药组方时,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,方中既要有君药、臣药,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主药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之谓使。”元代李杲在《脾胃论》中再次申明:“君药分量最多,臣药次之,使药又次之。不可令臣过于君,君臣有序,相与宣摄,则可以御邪除病矣。” 

      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:“主病者,对症之要药也,故谓之君。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,赖之以为主也。佐君以为臣,味数稍多,分量稍轻,所以匡君之不迨也。应臣者谓之使,数可出入,而分量更轻,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。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。” 

      君药,就是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。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,其药力居方中之首,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。 

      臣药,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症的药物,药力小于君药。 

      佐药,意义一是为佐助药,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,二是为佐制药,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、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,三是为反佐药,即根据病情需要,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。 

      使药,意义一是引经药,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,二是调和药,即调和诸药的作用,使其合力祛邪,如牛膝、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。 

      《神农本草经》作为中国古代的本草典籍,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源头。岐黄有术,本草无疆。后代人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源头,将生命力顽强的中医药文化种子播下,矗立于世界传统医药之林。未来,希望中国的中医药文化能大步走向世界,为全人类带来健康解决方案。